我国2016太赫兹科技总结回顾
2017-03-02华讯方舟集团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我国的太赫兹科技领域,我们可以用“精彩纷呈”这四个字来形容这一年里太赫兹领域所发生的诸多事件:研发取得突破,成果填补空白,产业不断布局等等等等,这一年的太赫兹领域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快技术研究步伐,解决太赫兹技术难点重点,如何在推进太赫兹技术标准化方面取得更多成果,从而落实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太赫兹科学技术稳步发展,争取太赫兹领域国际领先地位,既是太赫兹科技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太赫兹科技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机遇。

【因去年我国太赫兹领域发生的事件较多,故分为上下篇发布,此为上篇。】


苏州纳米所研制成室温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器单像元模块和焦平面成像器件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成功开发室温工作的高灵敏度单像元探测器模块和太赫兹焦平面成像器件,为进一步发展面向太赫兹成像和通信等应用的核心器件研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目前课题组已成功研制出单像元、线阵列和焦平面太赫兹成像模组。


航天科工研制毫米波太赫兹波放大器核心部件 填补国内空白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7所成功研制出毫米波和太赫兹波W波段放大器核心部件——螺旋波导,这在国内尚属首次。经试验测试,该螺旋波导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放大器的设计需求和预期,可实现信号的1000倍功率放大。该产品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功率太赫兹器件研制路上的突破,为发展高功率毫米波与太赫兹波辐射源技术、太赫兹技术的工程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高性能太赫兹偏振器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以典型的太赫兹偏振片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的以聚酰亚胺薄膜为衬底的太赫兹偏振器件,利用多层亚波长金属光栅的耦合作用使太赫兹偏振片具有较高的偏振消光比,以及自主研发的聚酰亚胺薄膜对太赫兹的低反射、低吸收特性使器件具有较低的传输损耗,有效解决了太赫兹偏振器件偏振消光比与传输损耗难兼得的矛盾。


预聚束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原理与设计研究取得进展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先进THz技术课题组” 围绕“紧凑型THz电子辐射源”这一主题,开展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发展,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将为未来的自由电子激光器大型科学装置提供关键原理和技术储备。在连续波THz辐射方面,该课题组利用其发现的特异Smith-Purcell效应,提高电子束与辐射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进而提出了一种可基于成熟电子源技术来产生W量级辐射功率、频率可到1.5 THz的奥罗管辐射源方案。


中国电科首次完成全固态太赫兹成像雷达系统样机研制

中国电科顺利完成全固态太赫兹成像雷达系统样机的研制。这是中国电科首部全固态太赫兹成像雷达系统样机,目前已经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该太赫兹成像雷达系统由中国电科14所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制,在集团公司创新基金支持下,在中国电科12所、13所、55所,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的鼎力协助下,经过仅两年多的不懈努力获得此成果,完成了太赫兹宽带一维距离像和ISAR成像试验,获得集团首幅ISAR图像,成像分辨率、成像副瓣电平等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取得阶段性重大研究进展与成果。


利用太赫兹光谱快速检测致病菌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综合实验研究中心主任罗阳教授与检验科主任府伟灵教授及其团队在历时4年研究后,成功利用太赫兹光谱首次实现了多种临床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其检测时间只需要10秒左右,这意味着太赫兹光谱将有望首次在临床医学上运用,具有划时代意义。


利用多层石墨烯锥形结构增强太赫兹波的纳米聚焦的研究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超快光学研究团队陆培祥教授、“青年千人”王兵教授和博士生刘为为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层石墨烯(多个石墨烯单层由介质隔开)锥形结构来增强THz波的纳米聚焦,每层石墨烯SPP之间的相互耦合使得THz光场能够被极大压缩并限制在纳米锥的尖端。这一研究结果对于实现高强度和纳米尺度的THz光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方式,为THz波在非线性光学和纳米光学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上海交大科研团队基于相对论激光等离子体的强太赫兹辐射源研究取得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激光等离子体实验室张杰院士、盛政明教授等人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李玉同研究员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上海交通大学激光等离子体教育部实验室200TW激光装置,将研究范围拓展到在固体靶后的太赫兹辐射产生。该团队提出的产生机制和实验演示不仅为实现小型化、大能量、宽谱太赫兹辐射源开辟了新途径,而且有望发展成为一种在线诊断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新方法。


阅读1068 6
提示:识别二维码关注